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读书笔记】在苦难与存在中寻找真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悟《我与地坛》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下的生命叩问,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实践论形成了深刻呼应。这部作品不仅是个人苦难的救赎记录,更蕴含着关于人与世界、苦难与价值的哲学思考,为思政课上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提供了生动范本。

一、实践视角下的苦难超越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正是通过实践,人才能确证自身价值。史铁生在地坛的日复一日的沉思与观察,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他在轮椅上凝视草木枯荣、倾听虫鸣鸟叫,在与地坛的对话中完成对苦难的认知重构。这启示我们,苦难并非不可逾越的绝境,而是推动人反思存在本质的契机。学生在学业压力、人生迷茫中遭遇的困境,同样可以通过主动的实践探索——无论是学习钻研、社会实践还是自我反思,将被动承受的苦难转化为主动成长的动力。

二、辩证思维中的矛盾统一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作品中得到鲜活呈现。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既是荒芜冷落的废弃园址,又是充满生机的精神家园;他的生命,既承受着残疾的痛苦,又绽放出思想的光芒。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学生而言,成长路上的顺境与逆境、得到与失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非阻碍前行的障碍,而是促成成熟的必要条件。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人生矛盾,才能在取舍中坚定方向,在得失中收获成长。

三、人民立场上的情感联结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价值存在于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史铁生在文中深情追忆母亲的默默守护,感念地坛中相遇的平凡路人,正是这些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情感联结,让他走出孤独。这提醒我们,人的存在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的生命意义离不开他人的支撑与社会的滋养。引导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承担责任,在与同学、师长、社会的互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正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涵。

《我与地坛》用文学笔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智慧,史铁生的生命探索告诉我们: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规避苦难,而在于在实践中超越苦难,在矛盾中寻求发展,在联结中实现价值。愿我们都能从这部作品中汲取力量,在人生的“地坛”中坚守初心、勇敢前行,用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答卷。


上一条:雷竞技官网“大学生讲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复赛圆满落幕 十支队伍晋级决赛(含晋级名单)

下一条:【读书笔记】以真理之光映照奋进之路——《共产党宣言》研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