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明心育人”在线课堂|有一种情绪换季叫“悲秋综合征”

一、秋风起,情绪低?

你可能遇到了“悲秋综合征”

“悲秋综合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疾病,而是一种季节性情绪波动,指在秋天因景色萧瑟而使人产生的凄凉、苦闷之感,甚至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常常在秋冬季发作、春夏季缓解。它与“季节性情感障碍(SAD)”有相似之处,但程度更轻,多数人能通过自我调节缓解。

21BBE

二、一入秋就悲伤难过?

原因可能有这些

情绪随季节变化,本质是身体与环境的适配反应,主要和这些因素有关:

1.光照减少:血清素失衡的导火索

秋季白天变短、光照减弱,会抑制大脑中快乐激素—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水平下降时,人会更容易感到低落、疲惫,甚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2.气温下降:身体本能的节能模式

低温会让身体代谢变慢,肌肉活跃度降低,进而影响精神状态。就像动物会在秋冬囤粮冬眠,人类也会不自觉进入低耗能状态,表现为懒得动、不想社交, 间接加重情绪的沉闷感。

3.心理暗示:文化与记忆的叠加效应

从古诗里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生活中“秋天代表离别与尾声”的联想,长期的文化熏陶和个人经历,会让我们对秋天产生潜意识的负面联想,进而放大情绪的低落感。

ADEFD

三、“悲秋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你中了几条?

1.情绪上:莫名低落,易烦躁

对原本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偶尔会因为小事烦躁,甚至无缘由的失落。

2.精力上:总觉得累,睡不够

明明睡眠充足仍提不起精神,学习时容易走神难以集中注意力。

3.行为上:懒得动,爱独处

稍微活动就觉得身体疲乏,开始习惯一个人独处远离社交。

4.身体上:食欲波动,怕冷

要么突然想吃甜食、高热量食物,要么没胃口;对温度变化更敏感,明明别人觉得不冷,自己却早早穿上了外套。

B737E

四、这些小习惯

帮你赶走悲秋情绪

1.规律作息,合理饮食

多项研究表明,作息不规律对身体机能和情绪变化有明显影响。确保每晚获得充足的睡眠,尽量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情绪提升精神状态。秋季是进补的好时节,均衡饮食,多吃蔬果,少吃油腻,为身体补充充足的能量。

2.适度运动,释放压力

每天跳10分钟广场舞或做简单的拉伸、瑜伽、八段锦等均能促进身体产生内啡肽和多巴胺等快乐激素分泌,让身体动起来,释放累积的压力,增强体质舒缓身心,迎接冬日的到来。

3.多晒太阳,保持心情

每天抽点时间晒晒太阳,哪怕坐在窗边也可以。光照能促进血清素分泌,帮你缓解低落感,还能补充维生素D,增强免疫力。

4.保持社交,营造愉悦环境

人是社会性动物,良好的社交关系对心理成长更有利。邀请同学一起享受秋日的美好、和朋友聊几句废话—这些微小的、能带来愉悦感的事,能帮你打破低落循环,让生活慢慢恢复元气。

162E5

寻求帮助是关爱自己的表现,当你的身心状态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改善时,强烈建议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随时欢迎有需求的来访。





上一条:“明心育人”在线课堂|宿舍关系经营指南

下一条:“明心育人”在线课堂|那些有趣的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