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与鲜明的时代内涵。从历史生成来看,自周以天下观念统御四方,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起,各民族便在疆域开拓、文化交流中紧密相连;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物产互通,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融合,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交融,深刻进一步加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格局;元明清的以跨区域的超大规模统一王朝治理制度,奠定了如今多民族国家的基因。到了近代,面对列强入侵,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从三元里抗英到抗日战争,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共同的命运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质的飞跃。而在新时代,这一意识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更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要求我们在尊重民族差异的同时,更注重增进民族共性,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

深入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核心要素与价值指向清晰明确。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民族认同,即全体民族成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政治实体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于“中华民族”这一最高等级的统一国家民族身份的认同,这是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前提;二是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共同体意识的灵魂;三是命运共同体认同,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关联,只有携手并进,才能应对发展挑战、共享发展成果。从价值指向来看,它始终以实现各族人民共同繁荣为目标,既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又引导各族人民树立“一家人”的理念,在共同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统一。
最后,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融合机制。在思想引领上,我们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我党作为民族团结的中流砥柱的历史角色,在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的引领下,不断推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在教育内容上,应将中华民族发展史原“四史”教育有机融合,并深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通过语文、历史、思政等课程,系统全面讲述各民族为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脉络,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在育人方式上,可借助实地研学、文化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参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并同时加强媒体对民族团结故事的讲述宣传,让“团结奋斗”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