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的核心挑战是穿透学生的表层“假问题”,回应内心“真问题”。这是思政课从“知识传递”迈向“价值引领”的关键。

在课堂上,学生常提出两类问题:一类是“什么是理想?”这类抽象概念化或“这个知识点怎么考?”这类应试导向的“假问题”;另一类是“学这门课有什么用?”这类功利性“伪问题”或“浅问题”。“假问题”并非毫无价值,而是缺乏具体情境、情感投入,或仅反映焦虑、发泄情绪,如同教学迷雾,让教学难以触及学生灵魂。
“真问题”源自学生生命经验、认知冲突与现实困境,具有鲜明特征。它可能是“好友作弊该举报还是保密”这样的现实两难困境,关联价值观抉择;也可能是“内卷与躺平间如何自处”的价值焦虑,关乎人生定位;还可能是“课本法治理念与社会现实落差”的认知失调,挑战信念;或是“个性与集体如何平衡”的身份困惑,触及自我与社会的张力。这些“真问题”是学生思想成长的锚点,回应它们才能让思政课真正解渴解惑。
笔者认为要拨开“假问题”迷雾,需实现三大教学转变。其一,从“知识宣讲”到“情境创设”,摒弃照本宣科,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抽象理论融入鲜活场景,激发学生思考“真问题”。其二,从“教师独白”到“师生对话”,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教师以倾听者、引导者身份,用诘问式沟通将情绪化质疑转化为理性探究。其三,从“理论灌输”到“价值澄清”,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价值判断方法,在冲突中做出负责任的抉择。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与难度,正在于它直面的是人心中最柔软、最深刻的部分。直面学生心灵深处。教师只有回归教育本真,做学生思想成长的“挖矿人”而非“填鸭人”,唯有如此,才能拨开概念迷雾,触及思想矿脉,让思政课成为点亮心灵、塑造品格、奠定人生思想基础的“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