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金一南教授的《为什么是中国》,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百年沧桑的厚重大门。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以详实的史料、鲜活的人物故事和深刻的战略洞察,回答了一个贯穿百年的核心命题:在近代以来无数次救亡图存的探索中,为何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走出沉沦,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读完这本书,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国道路的认知,更让我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有了全新的思考。

书中对近代中国 “沉沦与觉醒”的梳理,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选择”的必然性。从鸦片战争后的山河破碎,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继失败;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却未能改变社会性质,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岁月,金一南教授用一个个令人揪心的历史细节,展现了旧中国在现代化浪潮中挣扎的困境。而当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一切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长征路上的信念坚守;从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到解放战争推翻“三座大山”,书中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是“偶然选择”,而是无数仁人志士在反复试错后,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必然抉择”。这种基于史实的论证,远比抽象的理论阐释更有说服力,也为我们思政课堂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教学提供了生动素材。
书中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解读,更让我感受到“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金一南教授没有回避发展中的问题,而是通过对比中西制度、分析疫情防控等现实案例,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以及中国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背后的深层逻辑。这让我意识到,在思政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正视发展中的挑战,更要让他们看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决心和能力,从而增强对中国道路的信心。
读完《为什么是中国》,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思政教育的使命所在。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通过历史的维度、现实的温度,帮助青年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看清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未来方向。当青年一代真正明白“为什么是中国”,他们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映照中国未来的镜子。它让我们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审视当下中坚定方向,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必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