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第十五期明德文化读书班”暨11月读书交流分享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书香明德”校园文化建设。11月12日中午,雷竞技raybet登录入口马克思主义学院读书分享交流在建德楼203教室顺利举行,王璐、张启云、龚玲三位经验丰富的思政课教师携经典著作倾情分享,与现场学子共赴书香之约,在墨香氤氲中共探真理光芒,在思想碰撞中感悟精神伟力。

活动伊始,主持人详细介绍了本次读书分享的举办对同学们涵养人文素养、筑牢思想根基的重要意义,并逐一介绍分享嘉宾。分享环节,三位教师分别结合自身研读心得,为经典著作注入鲜活注解。王璐老师以《为什么是中国》为蓝本,从历史脉络与时代语境出发,围绕“精神觉醒、制度适配、战略定力”三大核心维度,深度解读中国发展奇迹背后的深层逻辑。她通过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屈辱史与革命年代“精神凝聚”的奋斗史对比,阐明“民族复兴始于精神觉醒”的深刻内涵。以民国政府治理失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成就为参照,结合西方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适配性分析,有力论证了党的领导是历史与人民的必然选择,并通过“长征精神”、钱学森等科学家归国报国等鲜活案例,提炼“战略定力”的当代价值,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个人需以实干尽责立足岗位,国家当以坚定“四个自信”抵御风险,让大家深刻感悟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与制度优越性。

张启云老师以《共产党宣言》这部经典著作为切入点,从著作的写作背景、核心思想与时代价值出发,基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核心,进行阶级分析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释。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蓝图对当下发展的指导意义。重点解读了共产党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初心使命与“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历史担当,强调这部著作虽历经百年,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与实践力量仍能为新时代青年指明方向,帮助同学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龚玲老师分享了史铁生的文学经典《我与地坛》,围绕书中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母爱的深沉诠释与对苦难的从容接纳,解读作品中“荒芜却不衰败”的生命韧性。从史铁生在地坛中观察到的草木生长、四季更迭等细节,剖析作者从字里行间中展现的绝望迷茫到坦然面对苦难的心灵蜕变,阐释“困境是生命的必修课”的人生哲理。结合书中母亲默默守护、悄悄担忧的细腻描写,挖掘平凡亲情中蕴含的伟大力量,引发同学们对亲情的珍视与感恩,并引导同学们从作品中汲取“直面苦难、向阳而生”的精神养分,鼓励大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以豁达的心态接纳困境,以坚韧的意志突破难关,将文学经典中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成长路上的不竭动力。 三位教师耐心结合思政教育理念与生活实际展开延伸探讨,让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交融。

此次读书分享会以书为媒、以思为桥,不仅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的优质平台,更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化的深度传播。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书香明德”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拓展分享维度,推出更多贴合师生需求的阅读活动,让书香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引导广大学子在经典阅读中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品格,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上一条:明德大讲堂第八十期开讲:从九三阅兵悟强国征程,青年勇担时代使命

下一条:【读书笔记】于历史纵深处见中国力量 —— 读《为什么是中国》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