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读书笔记】读《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研究》有感

《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研究》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鲜活的现实关怀,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文化认同”的理论之门,更让我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触摸到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胎记。

书中首先从多维视角解码文化认同的内在逻辑。作者并未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融合人类学、社会学与历史学,层层剖析:从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自觉,到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中对文化身份的强调;从甲骨文中“文”(纹饰,喻内在秩序)、“化”(教化,喻动态传承)的原始意象,到费正清笔下“中国中心观”的形成机制。最终给出精准定义——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文化基因的确认、对文化价值的共鸣,以及对文化延续性的责任意识。由此我深刻意识到:我们认同的并非博物馆里的静态文物,而是活在当下的文化基因——春节团圆饭的热气、清明扫墓的脚步、困境中脱口而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才是文化认同最生动的注脚。书中对“文化认同危机”的剖析更发人深省:全球化裹挟的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年轻一代对“洋节”的热情超过端午中秋,短视频“戏说历史”消解经典厚重,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具体文化形式,更是“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根基感。

书中进一步从“文本”走向“生活”,展现传统文化的鲜活肌理。作者聚焦“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以故宫文创为例:“朝珠耳机”“千里江山图折扇”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产品,正因提取了文物背后的审美精神(如“天人合一”的山水意境、“器以载道”的工匠追求),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实用载体。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文化认同,不是把传统供奉在神坛上,而是让它成为我们日常呼吸的一部分。”

从“认同”到“传承”,书中启示我们:文化认同是双向对话与主动创造的过程。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如何参与文化认同建构?书中给出温暖答案——“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的‘微节点’”:奶奶教孙女包粽子的手把手温度,语文老师讲《离骚》时眼中的光芒,设计师将云纹融入现代服装的巧思……我亦想起去年春节跟爷爷学写春联的场景,他握着我的手说:“‘福’字倒贴寓意‘福到’,横批‘春和景明’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那一刻我明白,文化认同不过是长辈递来的毛笔、晚辈好奇的目光,是我们共同守护的精神符号。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无法回到“车马很慢”的过去,但可以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找到平衡——既敬畏文化根脉,又拥有面向未来的勇气;既珍视历史记忆,又创造时代新篇。所谓文化认同,本质是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永恒追问,而答案,就藏在我们每一次对传统的凝视与对话之中。愿我们都能成为传统文化的“燃灯者”,让那盏穿越千年的精神明灯,继续照亮前行之路。



上一条:教在明德|学习评建知识 夯实迎评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进行评建应知应会专题学习

下一条:铭记历史昭昭 共赴统一征程——在时代交汇点上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