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主页| 融合服务门户| 图书馆| 校长、书...|
学院简介
雷竞技raybet登录入口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学院简介

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学院以《中国制造202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国家制造业重大需求为背景,紧跟工业4.0时代步伐,贴近陕西制造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需求,围绕智能制造、航空应用、智能控制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下设智能制造、电气控制 航空应用三个教研室包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和智能装备与系统等7个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是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级一流本科专业

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学院面向智能制造、智能控制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变革的人才需求,重点在航空复杂产品多轴数控加工技术、机电产品4C系统应用CAD/CAM/CAE/CAPP)、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与集成、智能服务与管理、航空复杂结构件精密数控加工航空复合材料应用与制造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新能源发电、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机器人运动控制、无人机设计及制造、无人机摄影及应用、先进制造装备智能控、工业机器人等十方向开展“一专多能”“产学研用”多方位协同育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院以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发展等新模式。学院先后与北京精雕集团、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建立实验室。在学生培养、育人模式、实习就业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50人,专任教师122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高工12具有博士学位6人、博士在读4硕士学位1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职称结构为:副高以上职称38人,占比31.15%;双师型教师40人,占比32.79%。

智能制造教研室由国家级教学名师葛文杰教授领衔,团队成员有朱延波副教授、殷锐教授、李建勇教授张园园教授、刘洋副教授、黄小华副教授、李应高级工程师、王卫军高级工程师、郑立新高级工程师等;

电气控制教研室团队成员有李雪霞教授、李俊华教授、王敏教授、尚亚锐教授刘晓春副教授、王斌副教授、孙慧芳副教授、陈冰洁副教授、何斌高级工程师、司玉芳高级工程师等;

航空应用教研室团队成员赵盼教授李郁教授、赵静教授、朱伟副教授、刘雪梅副教授、王泽副教授、王刺梅高级工程师、史露娜高级工程师、索帅高级工程师等。

实验条件:

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是围绕智能制造、智能控制、航空应用三个教研室需求建设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中心占地面积3600余平方米,实验教学设备600余台套,设备仪器1940余万元。

实验教学中心的主要设备包括:多轴数控加工机床、数控加工中心、全功能数控车床、数控线切割机、三坐标测量机、智能柔性制造系统、智能机器人应用实验实训平台、智能工厂实训基地、数控故障诊断与维修平台、机电液综合实验台、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平台等先进的综合性设备以及手持式3D扫描仪、固定式4目三维扫描仪、环形人体三维扫描系统、光固化快速成型机、桌面式3D打印机等三维数字化制造设备。

实验教学中心在满足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加工600余件、学科竞赛获奖300余项,申请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20余本。配合完成相关的科研及教改项目近50项。

实验教学中心作为陕西省教育厅逆向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均接待校外及社会团体的交流参观50余次,与此同时“中心”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在学生就业、成果转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硕果累累:

我院共有“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校级一流本科专业

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攻关)项目2项;级精品课程、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青年科研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陕西省教学团队1个;出版国家级“十”、“十”规划教材12部;陕西省教学(教材)成果特等奖、一等奖5项;陕西省创新创业试点院系1个;陕西省创新创业课程2门;陕西省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陕西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院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承担省级教改科研项目17项;院级教改科研项目50余项;申请各类专利10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

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成绩优异,近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台达杯高校自动化设计大赛、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等国家级奖项100余项、省级奖项300余项。

 

 

 

就业与考研:

学院在本科教育方面,坚持以“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培养理念。考研率逐年上升,更有优秀学生跻身于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高校读研深造。

近年来我院学生年均考研上线率在10%以上,年均录取率在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在92%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95%以上。

校企合作:

学院坚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强企,毕业生质量社会认可度高。先后与陕西汉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中科航星科技有限公司、大唐西安热电厂西安艾力特电子实业有限公司、西安爱德华测量设备股份有限公司3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训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

学院践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业企业、岗位对接,已与三家企业签订定制培养协议,采取“3+1”培养模式,经企业宣讲、学生自主报名、面试选拔等环节,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组建上课班级。根据企业产品生产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开设课程,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同时企业每年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用于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资助。订单班培养的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未来前景,社会适应性强,待实习期结束后直接签约就业合同,能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第二课堂:

学院重视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和无人机、机器人等科技创新活动,吸引了众多学子的参与,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同学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院依托于省级一流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的雄厚师资和条件,于2014年成立校级航模队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航模队每年代表学院外出参加飞行表演、技术指导及社会公益活动10余次。航模队在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全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三维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多项比赛中均有出色的表现,屡创佳绩。